当前位置:首页 > 课程体系 > 正文

回观教育修炼的指导原则

回观丹道教育体系原则

传统道家的完整修练包括三个方面,高度概括为三句话 “以身传身,以心传心,以神传神”。回观丹道教育体系继承和发展传统丹道修习的这三个修法和原则,特别强调两个基准点,即思想理论和修习方法。

第一,思想理论。人人都有思想,但是特定的学习需要匹配适当的思想理论。研究丹道就要用丹道的思想来探讨。好似木匠只能干木匠的活,而不能用木匠的思维方式去探讨如何打铁。

第二,修习方法。思想通了,还要有可实践的方法。回观丹道教育以“以体悟道”为总方法,遵循“身法,心法,神法”这个修习流程。

身法训练

身法训练以“以身传身”为方法。前一个“身”是老师带领学生做的动作,后一个“身”是指学生的身。老师借由动作训练,讲解动作中的技巧和方式,让学生体悟老师教授的动作以及需要掌握的指导原则。如,动作训练中怎么“转肩”?如何去理解“转肩”,探讨为什么要这么做?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态都不同,“以身传身”的身法训练还需要感受:第一,动作做的是否到位?第二,动作为什么要训练到身体这个位置上?它的技巧在哪里?

身法训练的目的在于实现“借假修真”的思想,是第二步“心法”训练的思想理论依据。“假”就是指人的肉身,“真”修的是人内在的那个真,即肉身里面有形状的体,其本质是内在的感觉和感受。所以这种训练也称为“开体”,即打开内在体,训练人内在的感觉。

以上讲的是身法中的“动作训练、指导原则、体的感受”。身法训练是需要老师传授的。这样的训练要有方法,还讲求时间。相对来说,身法训练在整个“以体悟道”理论体系中是比较容易学、容易练的。它见效速度快,学习反响也非常好。但是“身法”并不是修法的关键,修法的关键在于“心法”。人生的烦恼也体现于此。

心法训练

“心法”训练涉及三个部分。

第一部分  “七情”

七情是人的七种情绪,即“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”。中医中所说的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指的就是七情之伤对五脏的影响。心法训练首先就要明了每个人对这七种情绪的不同处理方法。比如对于“怒”是什么感觉和感受?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和感受?人要明白其中的道理,才能解开“七情”之奥秘。

第二部分  “五志”

中医有“情志内伤”一说,其中的“志”就是指“五志”,即人的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。五志摸不着看不透,常常是通过人的情感对外展现。成语中就有“失魂落魄、神不守舍、三心二意、雄心壮志”等关于五志的情感描述。五志被伤则病症同样会外显在五脏,即所谓的“心主神、肝主魂、肺主魄、脾主意、肾主志”。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脏器疾病都必须重视其和情志内伤的关系,而不能单独从五脏的生理方面来治疗。丹道修习借助七情看五志,即借助外显的情绪来体会内在的情感体验。五志不舒,一定会出现四大症。四大症为“焦虑,抑郁,强迫,恐惧”,包含在五志中,是人对外呈现的四个方向,代表着升降出入四种状态。比如,强迫的感受,就是升的状态的扭曲;恐惧的感受,是降的状态的变异。

第三部分  “三观”

这就是“回观丹道教育”名称的缘起,意为回看三观正确与否。“回观”即从七情观五志,最终回到人三观的修炼中。三观是指人生观,价值观,世界观。人生观就是如何看待人的一生;价值观是人对自己一生中可以体现怎样价值的理解;世界观简单的说是人用什么样的观点和观念看待这个世界。三观不明,五志不舒,七情混乱,从而导致人的整个生命出现混乱不堪。因此心法训练是道法修习中至关重要的核心。

心法训练解决的是人的问题,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,而非单纯修道者独需。心法训练的三个部分达成后,才能真正开启自我净化的状态,也是生命自我净化的一种状态。修习是提升自我净化能力的方法,人通过修习不断地提升这种能力。自我净化的能力,也称为觉醒的能力。常言“众生皆在迷雾中”。觉醒力就是当人真正醒来时,知道自己在干什么。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探讨人内在的神性部分。

 

神性是什么?

神性是什么?就是引领生命向前走,看不到摸不着的生命原动力。人的四十年、六十年一晃而过。是什么导致这样过程的产生?是什么在引领?人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真正的主人?这就要靠人的觉醒能力。有了自我净化能力,人才能与自己的神性对话,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一生中为什么而迷惑,为什么而努力。这部分在修法里需体悟才能明澈,在此不做深入讲解。

结束语

每个修法都有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,还有基本修习流程。如,回观丹道有身法,心法,神法的修习过程。流程中还有相应的鉴别能力。道法修习中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鉴别自己所在状态,更可以以此指导生活、关系、工作等,其本质都是同一规律下的变化变形而已。

本文章由 心的行走 于2018年04月18日发布在课程体系分类下,
转载请注明:回观教育修炼的指导原则-回观丹道

好文章就要一起分享!

更多

评论已关闭!


/>